特比萘芬治疗着色芽生菌病的临床研究

2008-03-27 00:00:00 来源:

  着色芽生菌病是由暗色孢科的一组致病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由于病原菌在组织内呈硬壳细胞,引起的组织变化由感染性肉芽肿逐渐发展成较广泛的皮肤纤维化,故临床治疗较困难。特比萘芬对丝状真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1999年4!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对3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采用特比萘芬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药敏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病历资料:例1,男,73岁,病程5年,右手背皮损为4.5cm*4.5cm大的红色斑块,表面覆盖污褐色痂皮,痂下是
  乳头状肉芽,有少许脓液溢出。例2,男,44岁,病程6~7年,右胸部可见约2cm*5cm大的暗红色斑块,周围轻度炎性浸润,表面覆白色厚屑及黄色痂皮。例3,女,70岁,病程2年,右手第4指伸侧、第5指掌关节处及腕部可见2cm~3cm*4cm~5cm大的炎性斑块3处,表面覆较厚鳞屑和痂皮,痂下为刺状肉芽,无脓性分泌物,于右前臂有2个皮下结节,直径分别为1cm和1.5cm大,表面暗红色,触之活动。取皮损直接镜检,3例均查到棕黄色厚壁孢子,培养菌种鉴定均为卡氏支孢霉,组织病理中均查到硬壳细胞。3例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治疗,无慢性病史。例1、2诊断为局限性着色芽生菌病,例3为淋巴管播散性着色芽生菌病。
  2治疗与随访:特比萘芬片(商品名丁克)250mg口服,每日1次。每半个月复查1次,观察皮损面积和炎症浸润程度的变化及真菌学检查,每月评价"次疗效并检查肝功能,记录不良反应,于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1次。
  3:体外药敏试验:采用试管固基法,对临床分离菌株和实验室保存的7株卡氏支孢霉进行特比萘芬药敏试验。特比萘芬原粉由山东齐鲁制药厂提供,批号970918,药物含量99.71%,药物浓
  度范围为0.02~10mg/L。以不含抗生素的沙堡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设药物空白对照管,25摄氏度培养1周观察结果。
  二、结果
  1:临床及真菌学疗效:2例治好,1例好转。例1治疗4个月后皮损全部消退,真菌镜检和培养均阴性。停药半年和
  1年各随访1次均无复发。例2服药1个月时皮损消退达75%以上,真菌学检查阴性。继续治疗2个月,损害完全消退,真菌镜检和培养均阴性,随访半年无复发。例3在治疗3个月时炎性斑块已变平,红斑面积较前缩小50%以上,右前臂皮下结节也缩小了2/3,自行停药半年后病情复发。右手背和腕部又出现炎性斑块,约5cm*3cm和4cm*4cm,表面覆盖屑痂,真菌镜检阳性。继续治疗3个月,皮下结节已消失,炎性斑块变薄,红斑面积有缩小,镜检和培养仍阳性。
  2不良反应: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和停药后肝功能均正常,无不良反应。
  3:药敏试验结果:特比萘芬对3株临床分离菌的较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4微克/ml、0.16微克/ml和5微克/ml,对实验室保存菌株为0.02~0.16微克/d。
  三、讨论
  由于着色芽生菌病常伴有肥厚性瘢痕或纤维化损害,所以口服药物治疗需要较长的疗程。近年来上市的三唑类药物对着色芽生菌病的疗效是肯定的。我们曾用伊曲康唑治疗&例患者均取得显著疗效。但由于三唑类药物的代谢主要影响细胞色素H!&$酶,疗程较长时仍值得注意对肝脏的影响。特比萘芬对丝状真菌和双相菌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近来国外一项开放性临床研究显示特比萘芬对着色芽生菌病有显著的疗效。我们曾用流式细胞仪对着色芽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裴氏着色霉、疣状瓶霉和卡氏支孢霉进行特比萘芬药敏试验,发现其较小抑菌浓度为0.02~1.25微克/ml,本次测得临床分离株结果与其相似,此浓度通过每日口服250mg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从临床疗效来看,特比萘芬对着色芽生菌病有很好的疗效。我们用250mg/d的剂量,对卡氏支孢霉引的损害亦获满意效果。2例痊愈者的疗程分别为3、4个月;例3虽为淋巴管播散型,但也在服药%个月时皮损明显好转,因停药而加重,再用药仍有效。因对该例致病菌的较小抑菌浓度为5微克/ml,如将剂量增加至每日500mg,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我们治疗的%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表明特比萘芬治疗着色芽生菌病耐受性和安全性均好。

3333
3334
更多>
  • 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概述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